[点晴模切ERP]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
|
admin
2025年2月18日 15:8
本文热度 478
|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等。
在产品是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生产物,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产成品是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商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一、先进先出法:假设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按照存货购入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如企业 1 月 1 日购入 100 件商品,单价 10 元;1 月 10 日购入 200 件,单价 12 元。1 月 15 日发出 150 件商品,按先进先出法,先发出 1 月 1 日购入的 100 件,成本为 100×10=1000 元,再发出 1 月 10 日购入的 50 件,成本为 50×12=600 元,发出商品总成本为 1600 元。二、加权平均法: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各批收入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公式为: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入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数量 + 本期购入存货数量)。如期初有存货100件,成本1000元,本期购入两批,一批200件,成本 2400 元,另一批300件,成本3600元。则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000+2400+3600)÷(100+200+300)=11.67 元 / 件。三、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次进货后都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依据。如期初存货 100 件,成本 1000 元,购入 150 件,成本 1800 元。此时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1000+1800)÷(100+150)=11.2 元 / 件。若发出 120 件,成本为 120×11.2=1344 元。四、个别计价法: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如企业有 3 台不同型号的设备,分别购入价格为 10 万元、12 万元、15 万元,若销售其中一台 12 万元的设备,就按 12 万元计算销售成本。
一、计价方法的合理性判断
1.是否符合存货特点:若企业存货流转具有明显的先入先出特征,如新鲜果蔬等易腐坏产品,选择先进先出法较为合理。
若存货各批次成本差异不大且收发频繁,加权平均法能简化核算并提供相对合理的成本信息,反之就可能不合理。2.是否满足管理需求:如果企业需要精确核算每批存货的成本和利润,个别计价法更合适。若企业注重存货成本的稳定性和平均水平,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可能更能满足需求,否则可能导致管理决策缺乏准确依据。3.是否考虑财务与税务影响:在物价上涨时,先进先出法会使利润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上升;而采用加权平均法利润相对平稳,税负较低。企业若能结合自身盈利状况、税务筹划目标等选择计价方法,使财务数据真实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则选择合理,反之可能造成财务数据失真。
二、计价方法变更的合理性判断
1.变更依据是否充分:若因国家会计准则修订要求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或企业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原计价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变更具有合理性。
但如果仅仅为了调节利润等不正当目的而变更,则不合理。2.变更程序是否合规:合理的变更需遵循会计准则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变更原因、影响数等信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3.变更效果是否有益:变更后若能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那么变更合理。若变更后导致财务数据波动异常,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且不能合理解释,则变更可能不合理。
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http://moqie.clicksun.cn,联系电话:4001861886
该文章在 2025/2/18 16:47:30 编辑过